专家:政策性岗位扩展须重点关注青年就业空间
新华财经北京8月13日电(记者李唐宁)近日,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在北京举办“2024年二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与会专家认为,宏观经济与就业形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同时,青年就业压力得以缓解,未来政策性岗位扩展须重点关注青年就业空间。
就业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连续三个月保持平稳,较3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左右波动,相当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与OECD国家失业率大体相当。重点人群中,长期困扰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逐渐得到缓解,失业水平处于下降趋势,低于全国城镇平均失业水平。6月份全国城镇外来户籍劳动力失业率为4.8%,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
青年就业压力得以缓解,6月份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3.2%,比3月份下降2.1个百分点,近四个月以来连续下降趋势;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6.4%,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专家指出,政策性岗位扩展须重点关注青年就业空间。我国政策性岗位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优化人才数量和结构分布,培养锻炼青年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政策性就业岗位包含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农技推广特设岗位、高校科研助理和行政助理、选调生、基层公益性岗位、军队文职人员、社会组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共12类,吸纳就业人数在70-100万之间,占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7%左右。
与会专家介绍,“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到2020年已经完成三轮,第四轮计划(2021-2025)重点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已招募12.2万毕业生,2024年计划招募毕业生3.44万名。
专家认为,“三支一扶”计划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东北地区和部分艰苦边远地区等地区招人困难,流失率偏高;二是支医人员招募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专业性强且医学类毕业生在大城市就业机会多,支医人员招人难问题凸显,难以满足基层需求;三是服务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支一扶”人员工作生活补助标准,多数省份人均年补助达到6万元以上。但一些省份“三支一扶”人员工作生活补助水平未达到政策规定标准。另外,一些基层单位没有建立规范的培养使用制度,对“三支一扶”人员教育培训和引导激励不够;四是基层留人用人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宽。受基层编制紧张等影响,山东、安徽等省面临统筹调整“三支一扶”人员服务期满考核落编政策的压力,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服务期满人员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意愿不强。对扎根基层人员,跟踪服务机制不健全,支持基层成长成才的措施不够有力。
与会专家强调,为保障“三支一扶”计划的顺利实施,未来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第一,突出招募重点,加强政策倾斜。在保障一定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对脱贫地区、东北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等的招募比例,特别是人才匮乏的基层和民族地区。对于特定地区的特殊岗位需求,优化调整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等的岗位比例。
第二,加强人才培育,促进能力提升。摸清培训需求、开发培训课程、优化培训内容。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基本信念培训、当地民俗与地方文化、农业专业知识、服务岗位技能、就业规划及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培训。创新培养方式,推动分层、分类培训,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反馈,强化岗位锻炼,加强人才使用,充分发挥人才专长,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注重期满安置,鼓励多元发展。在保证留任比例的同时,积极拓宽服务期满人员的就业渠道,增加期满留任的比例。进一步完善期满流动政策,落实好定向考录、专项招聘等措施。拓宽就业渠道,通过组织专场招聘活动促进就业,鼓励服务期满人员在基层创新创业。加强宣传引导,帮助服务期满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选择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开展跟踪服务,对长期未就业的人员提供针对性就业帮扶。
第四,强化部门协同,规范服务管理。加强“三支一扶”计划相关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促进政策协同。规范项目管理,加强对“三支一扶”人员的管理。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减少人才流失,提供婚恋、住房、子女入学等公益性或普惠制服务,协助解决青年人才服务的后顾之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