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职场心理关键词:“倦怠”“情绪”“幸福感”
健康的人生少不了心理健康,而健康的职场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37.7%的调查对象自我感觉存在工作倦怠,10.8%的调查对象报告有严重倦怠。面对来自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不少打工人正遭遇着心理困境,尤其是在职场上,面对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情况,疲惫感与日俱增,这些需要“被看见”,更亟需被预防、被改善。
欣慰地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自身文化与价值观中增加了对员工身心的关怀,做到真正地“以人为本”。打工人的精神面貌和他的工作技能同样重要,不仅能为他自身带来出色表现,更是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的关键。
2025年,本刊将开辟一个全新专栏【职·心理】,我们既关注职场个体的心理问题,更关注那些将其纳入企业文化的企业主体,同时也关注新技术和前沿科技领域,能协助企业打造健康职场生态的手段和趋势。
2024 年,中国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砥砺前行,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变革快速、全球局势不稳等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是创造价值、推动创新和构建未来的关键因素;企业也更加看重“打工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并将其视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2024年,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情绪”与“倦怠”成为最受关注的职场心理年度关键词。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里,员工的情绪状态备受关注,它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团队氛围。与此同时,职业倦怠现象也广泛存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使员工疲惫不堪,对工作热情减退,这两个关键词体现出了当前职场心理的核心问题。
不同行业的领域,仿佛一座座气质不同的围城。互联网行业如高速运转的“压力工厂”,节奏之快、强度之大令人咋舌。而对金融从业者来说,高风险、严监管只是日常压力,同时还要应对错综复杂的产品架构与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职业倦怠仿佛一场慢性消耗战,在教师、医护等助人行业呈高发态势;工作在一线的服务行业人员,其情绪价值的消耗更加惊人,许多员工每天要承接海量琐碎诉求,也极易引发职业倦怠。
新时代的打工人面临着更加多元的工作压力。“加班文化”几乎渗透进各个行业,过度劳累侵蚀着注意力和创造力,对员工身心健康都有负面影响。而职业发展瓶颈横亘在职场进阶之路上,许多人因此焦虑、退缩,进而伤害到工作的动力。此外,职场人际关系复杂难处,办公室政治的暗流涌动、同事间竞争的明争暗斗也消耗了大量心力。
外部环境因素冲击带来的影响也从未停息。经济形势的跌宕起伏如同晴雨表影响职场人的心境,企业裁员、降薪等“噩耗”都能令员工的安全感瞬间归零,焦虑指数飙升。行业变革加速,许多岗位面临着被时代无情淘汰的危机;尤其是在近一年,“担心被AI取代”的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许多从业者因此陷入自我质疑与惶恐不安。
工作模式变化也是双刃剑。远程办公模式在疫情的催化下逐步常态化,既带来工作上时空自由的便利,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沟通壁垒。长期远程办公的人往往会缺乏团队归属感、缺乏支持,职场人际关系变得疏离淡漠,合作精神消减,也成为一种慢性的情绪消耗。
研究表明,员工工作效率直接受心理因素影响。一项针对生产企业的调查显示,在员工心里低谷期,次品率都会明显上升,企业效益亦随之受损。随着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呈现新趋势,员工对工作中的情绪体验要求更高,且倦怠感更易产生。企业若无法满足“打工人”的心理需求,就很可能面临人才流失、工作效率降低等问题。
员工离职率上扬成为组织的“心腹大患”。以某科技初创企业为例,因激烈的行业竞争和高压紧绷的企业文化导致年离职率超过30%,关键岗位人才的流失不仅严重延误了项目进展,也造成了成本失控。而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凝聚力受损、协作困难和冲突频发,又进一步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在过去,引发企业对员工心理健康进行更深入思考的契机,往往是在运营过程中遭遇了危机事件,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严峻考验。危机事件也促使许多企业搭建员工关怀计划(EAP)的架构,通过心理健康管理,使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可持续发展。而如今,职场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更积极和全面的关注。
据安赞咨询发布的《2024 企业心理健康研究报告》显示,近七成企业明确表示更加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问题;企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 “防范极端危机事件、避免心理疾病”,而是拓展至 “关注员工情绪与职场幸福感”“改善员工工作状态与职业倦怠问题” 等多元层面。
例如,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主动采取措施,定期进行情绪调研,及时了解员工工作中的情绪起伏,以便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疏导。此外,重视对办公设施和企业文化做优化调节,目标都是让员工在职场中感受到幸福和满足:如舒适的办公空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交流与互动等。针对职业倦怠问题,企业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培训资源,帮助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从而重新焕发工作热情,有效缓解职业倦怠。这种对心理健康定义的拓展,反映出企业对员工全方位关怀的趋势,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积极的职场生态。
在这样的职场环境发展下,中国企业对员工援助计划(EAP)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更多企业认识到员工心理健康对于企业整体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在现代企业管理的持续发展进程中,为员工提供心理支持的服务内容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基本层面,积极向更为广泛且深入的领域延伸,已全面涵盖了职场人际关系的优化这一关键板块,致力于帮助员工巧妙化解职场中纷繁复杂的人际矛盾,提升团队协作的默契程度,从而营造出更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同时,职业规划指导也成为员工援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顾问团队会依据员工的个人特质、兴趣爱好以及职业目标,精心量身定制清晰明确且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助力员工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再者,压力与情绪管理培训也备受重视,通过系统的课程和专业的指导,员工能够学习到科学有效的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法与技巧,增强心理韧性,从容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不仅如此,EAP 的服务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特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应运而生,线上平台借助互联网的便捷性,为员工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资源,如在线心理测评、虚拟心理咨询室、心理知识科普文章和视频等,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随时随地获取所需支持。而线下则通过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专题讲座、团队建设活动以及个性化的辅导等形式,给予员工更加直接、深入和贴心的关怀与帮助。
职场心理关怀常态化趋势不可阻挡。从“事后补救”的被动模式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出击华丽转身,企业将心理健康指标纳入日常精细管理,全力打造生机盎然的健康职场生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