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再降50万国家线“大跳水”:学历贬值潮下考研还是好出路吗?
好的是,我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技突飞猛进;坏的是,我们身边的一切正以猝不及防的速度发生着巨变,平地起惊雷的频率越来越高。
就在最近,往年都是三月中旬才公布的考研国家线,意外提前了半个月,不但时间“抢跑”,还上演了一场“全线大跳水”的戏码。除了军事学稳如泰山,其他学科门类的总分和单科分数线都像坐上了滑梯,一路下滑,甚至有些学科的国家线年前的“复古”水平。
文学单科线分,其他学科如理学、工学、管理学等,降幅也普遍在10分以上,如此大面积且大幅度的降分,在整个考研历史上都实属罕见。
更加“反常”的是,研究生报考人数在2023年达到峰值后,已经连续两年下降。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比2024年减少50万人,比2023年则减少86万人,跌幅之大,引发普遍关注。
要知道,近二十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经历了大规模扩招,再加上“学历崇拜”的社会因素,研究生报考人数一直呈快速增长状态。2005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100万;2017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200万;然后,仅仅在2年后的2019年,考研人数就从200万到了290万;2023年,考研人数达到峰值474万,而2022年毕业本专科生为967.3万人,近乎一半的毕业生都加入考研队伍。
高校形势也在悄然生变。中国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宣布,一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自2024年起停止招生。
国家线“跳水”,看似给考生递了梯子,实则掀开了高等教育残酷博弈的底牌——当学历与能力脱钩,当教育与就业割裂,降分只能缓解阵痛,却治不好对未来的焦虑。
铁打的考试,流水的考生。实际上,研究生考试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时代变迁,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并且依旧处在变化的过程中。
“研究生”的概念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清末,但直到民国时期才有大学开展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国最早的研究生教育是东吴大学于1917年开办,1929年在中国政府注册,但这仅仅是开始研究生阶段培养教育,于研究生考试没有太大关系。
从1962年开始,我国正规培养3年制研究生,对高校招生工作、培养工作、领导与管理、待遇与分配以及建立研究生院等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这一时期,全国共招收研究生4764人。
仿佛拉开了疯狂的序幕,中国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一路猛涨,又从2003年的22万,暴增至2020年的超过100万。这期间,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准确界定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统一组织实施招生录取、考试招生;2018年我国研究生招生85.8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76.2万人,较1949年招生242人,招生人数增长3545倍。
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474万人,而这一年的招生人数在120万左右,也就是说,有超350万考生落榜。
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对待考研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各类考研培训机构如火如荼,为了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生们纷纷开启了“高考”模式。备考时间越来越长,从大三甚至大二就开始着手准备;学习强度越来越大,每天在图书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些学生为此连续多年全力备考,“三战”“四战”变得越来越常见。
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也普遍低落,甚至只想轻松过关拿到学分和文凭。有些人甚至觉得考哪个学校的研究生都不重要,找个简单的就行了,反正考研也只是为了拿一张新的文凭,早已失去了“研究学术”的初心。
一般人惯性的认知里,高等教育的层次越高,人数理当递减才合理,但近年来,本研“倒挂”的趋势却愈演愈烈。
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2023年北京高校预计全日制毕业生数量约29.6万人,其中研究生16万余人,比本科生多出3万人;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本科毕业生有3928人,而研究生人数高达6422人;复旦大学2022年新生15651人,其中博士硕士占比74%,本科生仅4120人,占比约26%。
企业招聘时,985本科与双非硕士的竞争中,前者反而更受青睐,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想要的是“来了就用”,怕就是怕学历看着高了,对实践却更脱节了。
从就业的角度来讲,好不容易花3年时间读完了研究生,换来的收益率却远远不如本科生。
与此同时,读研的经济成本还在不断攀升,尤其是专硕专博,读起来费用不菲。比如:上海交通大学2025级新闻与传播全日制专硕学费为18万/期,比原来上涨了6万;西南财经大学2025级全日制会计专硕学费,从原来的8万元上涨到9.8万元。
当经济压力与回报预期的失衡越来越明显,当读研三年换来的薪资涨幅可能不及职场三年经验时,考研人心中的天平已悄然倾斜。
然而,即便停下了考研的脚步,“内卷”并没有到此结束,很多人会继续进入另一个白热化竞争领域——考编考公,来求得安稳体面的工作,毕竟编制内没有“35岁职场危机”。
虽然放弃考研的人未必都去考公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当下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学历提升与稳定的工作面前,更优先级的选项大概率会是稳定的工作。
诚然,当下的现实促使大学生们重新冷静认识读研的必要性,但蜂拥去考公,却又意味着当代年轻人厌恶风险、趋利避害,相比起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创新事业上,更多人宁愿去找一个稳定的“避风港”。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肩上就是一座山,“考研之困”更像是集体阵痛。如何给高校毕业生多元就业、多元成才的选择,以及提供更完善的托底保障和市场机会,才是更迫切的命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