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链”用智用力破解民族群众就业难题
,是全市最大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群众约3.2万人。受民族自身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依寺而居,依坊而商”的传统聚居模式,在街区内生活、在家门口就业是大家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需求。
2024年以来,街道推出“创业扶持+就业匹配+社区直聘”组合拳,逐步实现从“单一服务”到“全链赋能”、从“人找岗”到“岗找人”、从“传统服务”到“创新服务”三个转变,围绕个体创业、商铺用工和群众就业落实落细服务保障举措,为街区商户用工牵线、为群众就业搭桥。
回坊青年马先生筹备开一家泡馍店,但在创业初期面临着缺资金、招工难、证照办理复杂等诸多问题。社区就业管家主动为其提供创业服务,帮助他审核房屋鉴定报告、协助办理工商营业执照,还为他的店铺线上发布招聘信息匹配了店员,助其店铺顺利开业,月营业额突破5万元。
居住在大学习巷的陈先生,其经营多年的工贸公司近期有贷款需求,社区就业管家帮他对接莲湖区小贷中心和邮储银行,为公司配资231万元,现已顺利提交认定资料。这样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就是学习巷社区扶持创业的一个缩影。
学习巷社区作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区域,民族群众聚居度高,家门口就业需求尤为明显,创新构建了“民族创业”服务体系,形成三大特色:一是倡导“前店后居”创业模式,鼓励居民利用祖传美食技艺与民居空间资源,推行“一家创业、全家就业”的家店一体化模式,帮助群众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二是创业孵化全周期服务,就业服务点提供从证照办理(协助办理工商注册、审核房屋安全鉴定报告)、政策扶持(宣传创业贷款、小微贴息政策),到邻里关系调解、周边环境设施保障等全流程护航;三是数字营销赋能,搭建“小巷共享直播间”新媒体宣传平台,通过抖音短视频创作、直播带岗等多种形式宣传、提升商家品牌效应。
截至目前,学习巷辖区市场主体已多达200余家,涵盖餐饮、民宿、特色汉服等多种业态,马波烤肉、学习巷串串等多家名店直接带动300余名回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洒金桥大街依托新传媒推广,逐步发展成为集餐饮、夜市、商居、旅游为一体的爆红街区。洒金桥社区紧跟步伐,依托文旅经济辐射效应,挖掘街区内用工需求,坚持“线下问需+线上匹配”双轨并行,助推家门口就业。
一方面,就业管家常态化走访就业困难群体和街区商铺,建立群众就业信息和企业用工需求台账,设置零工信息公示栏,向商铺精准推荐,依托“秦云就业”平台发布招聘信息,用工需求实时抓取,实现人力和岗位的高效匹配。另一方面,推行“社区+居民+商会”联动机制,注重发挥“民间网络”纽带作用,动员街区内街坊邻居互相介绍工作,熟人推荐带动就业,并与洒金桥商会联合共建用工响应平台,整合商户用工和个人求职信息,通过商户联络群、群众工作群等实时推送、点对点推荐,促成高效匹配。
2024年至今,洒金桥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于线上平台发布个人求职信息70个,用人单位招聘信息40余家,通过秦云就业发布岗位数590个,线余条,帮助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0余人次。
聚焦街区就创业形式单一和传统用工求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街道创新探索“直播带岗+社区直聘”双线服务模式,力求破解就业服务“最后一米”难题。
一方面,通过直播技术赋能传统就业,开启用工单位与求职者双向衔接速配模式。从最初的“直播荐岗”到“户外直播带岗”,再到沉浸式“入企直播探岗”,线上线下联动,提升服务效能。2024年至今已开展4场直播带岗,累计观看次数超2000次,在线余个,协助企业商户招揽求职者逾150人次。
另一方面,积极推陈出新,每季度在街区开展家门口就业小型招聘会,各民族社区就业服务点提前收集近一个月的招聘岗位信息,制作招聘信息展板,在学习巷、洒金桥、香米园等居民密集区设置“移动招聘点”,就业管家为求职者现场匹配合适岗位;对不能立即匹配的,则做好求职信息登记和职业技能培训推荐。2024年以来,已先后举办家门口就业小型招聘会5场,吸引求职者2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5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60%。
下一步,北院门街道将持续打造“创业扶持+就业匹配+社区直聘”就业服务链,助力少数民族待就业群体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助力企业稳产、稳岗、扩岗,营造就业创业的“好环境”,确保街道家门口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