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基本都是95后,现在已经有不少00后。”28岁的语核科技创始人翟星吉告诉第一财经。

  “95后”翟星吉两年前创立了这家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公司,并从GitHub挖到了自己的技术伙伴。翟星吉说:“当时看到那个产品就找到了还在读大二的池光耀,面对面聊了一整个下午,最后光耀决定休学和我一起创业。”

  在语核科技入驻的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的不远处,7月初刚揭幕了一家高质量孵化器——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从IEEE Fellow、香港大学教授席宁,再到剑桥毕业的博士与伯克利团队,该创新中心负责人汪兵也在凭借几十年的从业经验到处“挖”人,他说:“入驻这里的很多孵化项目,都是我‘刷脸’引进来的。”

  突出对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等的关注,成为提升上海科创中心生态建设的关键。

  “最近有新闻显示,Meta给一位华人AI人才开出上亿美元的年薪,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们能不能给顶尖人才更多的认可和资源,也是我们建设科创中心过程中需要去考虑的。有了人才的集聚,再加上其他创新资源比如供应链、产业需求、投资等的汇聚,就能够形成核爆点。”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告诉第一财经。

  无论是基础科研还是应用技术的快速迭代,背后的决定性因素都是人才。尤其是在、生物医药、量子计算等领域,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处处长张励对第一财经介绍,目前从运营团队看,12家高质量孵化器以孵化领军人才为“核”,专业孵化人员已达近200人,同比增长33%;通过开展多层次培训、员工入股绩效奖励等多种途径,提升孵化人才专业能力。

  谈到如何将科学家项目成功转化到市场,米磊提到了他们的投资团队——基本都是工科硕博背景,有的在行业已经深耕了十几年,因此也能快速地识别有潜力的项目。“除了投资团队外,我们还构建了创业培训、融资、政策咨询等投后服务体系。例如,中科创星创办的硬科技冠军营,就是希望在创业初期帮助科学家实现创业的思维转变。”

  米磊也提到了上海的特殊优势——海外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明显,加上整体的气候环境很舒适,生活比较便利。“科技人才需要一个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宜居的生活条件、精准的创业支持体系、容忍失败的文化等几个维度,综合评估都比较强的话,就能够集聚最优秀的人才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上海地区人才供需数据报告》显示,在人才储备方面,近三年上海地区人才保有量全国占比第一。另据《上海海归300指数》(2022),海归人才来上海的原因中,“城市魅力”“海归信心”分别占比82.2%和80.6%。

  不只是顶尖人才,先导产业、未来产业等青年的人才集聚也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以为例,上海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才。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西有徐汇模速空间、东有浦东模力社区的发展格局,大批创新企业和青年才俊入驻,创新浓度持续提升。比如,“模速空间”超千名从业者中,近1/3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多企业的创始人、CEO、CTO平均年龄不到30岁。

  作为一个创业“萌新”选手,翟星吉和团队入驻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后,只用负责研发工作,因为孵化器会帮他们解决法务、财务等工作,并帮他们对接一些资源和客户。他告诉第一财经,他们的第二个客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就是孵化器帮忙落下来的,如果单独以初创企业的身份去谈,成功率可能不高。“他们看中了Agent数字员工,后来我们几乎要谈崩的时候,漕河泾园区出面担保,这才成功签下。”

  除了顶尖人才的牵引、青年人才的集聚,上海当前的创新创业中,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也是一个主要群体。

  上海市科委数据显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24年,上海市技术合同登记53864项,比上年增长6%;成交金额5200.73亿元,增长7.2%;高校、科研院所(含医疗卫生机构)技术合同数量为20157项,总体合同金额为36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虽然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来源,但是实验室的成果往往不能直接拿去用,要经过不断试错、迭代才能成功转化。尤其是当科研人员走上创业之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时,会遇到例如成果与知识产权的问题、资金问题、企业建设和经营管理问题等。

  必一运动

  近年来,上海的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提升。尤其是从2017年起,上海提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围绕“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对各类载体进行引导和扶持。2020年,《上海市创新创业载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构建起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在内的全市创新创业载体培育体系。

  2023年发布的《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提出,鼓励高质量孵化器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探索“学科+孵化”联合孵化新模式。联动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和相关单位,打造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人才培育基地,通过开设技术转移方向学历、开展孵化科技管理人才职业培育、持续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

  另一家高质量孵化器司南半导体孵化器的总经理李四华介绍,他们正逐步组建一支由行业专家、产业高管和资深投资人构成的科创导师团队,为初创企业提供“从实验室到董事会”的全流程指导。通过与高校院所共建“双师培训”机制,与合作伙伴联合人才培养与实训,为行业输送兼具科研能力与产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谈及科创导师团队的作用,李四华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家由知名院校教授创立的某芯片设计企业,在创业初期,团队虽掌握尖端技术却苦于市场定位模糊及产业资源缺乏。后来,在此导师团队的指导与资源协助下,教授从大而泛的技术应用中先期精准锁定了泛设备市场并快速进行了产品导入与验证,一年内便实现商业化突破,营收增长超6倍。

  必一运动

  “我们像一座桥梁,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专业服务中心的紧密合作,连接高校的‘实验室智慧’与产业的‘市场脉搏’,推动着多项前沿技术的跨界应用,助力初创企业大幅降低研发与验证成本。”李四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