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济南策”:服务送到家门口济南就业有多“暖”?_今日头条_大众网
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稳就业摆在“四稳”首位。今年以来,在外部环境复杂变化、不确定因素较多的背景下,全国各省市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
作为制造业大市、用工大市、就业大市,近年来,济南市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17万人,面对产业升级、人口结构变化等挑战,济南如何破题高质量充分就业?近日,济南市政府印发《济南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若干措施》给出了答案,致力打造北方地区区域性就业集聚高地和黄河流域创新创业区域高地,塑强“泉就业”服务品牌。
济南此次出台的就业若干措施,既充分考虑了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又精准把握了当前就业市场的新特点,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就业工作提质增效。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济南正努力构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就业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就业工作既面临传统行业岗位缩减的挑战,又迎来新业态、新职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济南市积极构建就业优先政策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和服务升级打通就业堵点,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搭建更高效的对接平台。
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济南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若干措施》提出6个方面20条具体举措,既立足当下稳岗位,更着眼长远提质效。
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方面,济南聚焦工业强市建设,培育标志性产业链,在新兴重点领域创造高质量岗位,同时释放服务业就业潜力,发挥各类企业在就业中的作用,通过系列政策助力企业稳岗扩岗。保障重点群体稳定就业上,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困难人员等不同群体,实施专项行动,拓宽就业空间,实现精准帮扶。
在提升技能水平促进就业方面,济南开展针对性培训,完善技能人才发展制度与通道,推动产教融合。强化创业支持带动就业则从资金扶持、平台建设、培训体系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优化供给模式服务就业通过融入基层治理、精准服务、数字赋能等方式,让就业服务更贴心高效。抓好权益维护保障就业则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从这些举措来看,济南的就业政策既立足当下解决就业难题,又着眼长远构建长效机制,兼顾了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为济南应对复杂就业形势、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也体现了济南将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的决心。
当就业服务走进社区、来到家门口,这座城市正在用最温暖的方式诠释“民生无小事”的真谛。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济南将就业服务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
今年,济南获评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城市,这既是对其就业工作的肯定,也为其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契机。济南正通过精准化与网格化服务,让就业服务更贴心、更高效。
在济南,“社区微业”的深入实施,规范了就业站点的服务流程,个性化服务事项清单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市、区县、街镇、社区(村)四级市场化服务体系的探索,提升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双圈融合”试点则让就业服务与便民生活服务有机结合,在物业服务中心、便民网点等场所都能找到就业服务的身影。今年,济南计划实现基层就业服务网点覆盖率92%以上,打造30个市级“双圈融合”示范站点,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就业服务。
建立常态化对接企业用工、重点群体、培训机构、市场资源的“四个对接”精准服务机制,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员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敲门式”服务,摸清需求、精准匹配。今年以来,通过这一机制,不少就业困难人员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今年,济南上线的“泉就业”社区微业平台,受到基层工作人员的广泛欢迎,为岗位推送、需求征集等工作提供了便利。正在开发的智能“云孵化”场景,将利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为创业者打造沉浸式实训环境;就业政策通场景则借助大模型技术,实现政策查询、匹配、推送等“一键式”服务,让政策红利更快惠及群众。同时,创新“AI数字人”直播间,推出“招聘夜市”“直播带岗”等特色活动,组织企业赴黄河流域、省会经济圈等地市开展跨区域招聘,提升招聘实效。今年以来,济南已举办各类招聘活动361场,提供岗位38.25万个。
高效能的公共服务,不仅让就业政策更好地落地生根,也让劳动者和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让就业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充满温度的城市关怀。
作为山东省工业重镇,济南正以工业强市战略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种变革不仅重塑着城市的经济版图,更为广大劳动者开辟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工业是就业的“蓄水池”,济南通过产业赋能、企业提质、产教融合,让工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同频共振,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
济南着力打造13条标志性产业链、34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了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岗位。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12条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布局,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释放出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岗位,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元的职业选择。
这种以工业为主导的就业促进模式,既立足当下稳就业,又着眼长远促转型。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济南正在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产业带动就业之路。
优质企业攀登倍增行动让济南培育出1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独角兽企业等优质企业矩阵,这些企业创新能力强、带动就业能力突出。数字经济的发展更是为就业开辟了新领域,新增的101家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和众多智能工厂,在数字化转型中不断挖掘岗位潜力,帮助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济南通过梯度培育机制打造了多层次的企业发展梯队。这种培育模式既增强了工业经济韧性,又形成了稳定就业的“压舱石”,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动能。
济南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举办软件企业与高校院所供需对接座谈会,促进20余家企业与18所驻济高校、职业院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61家市级及以上公共实训基地每年培育10万余名高技能人才,为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领域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今年以来,择优推荐300余人申报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产业人才的有效供给让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通过产业赋能就业,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同频共振。这种“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反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正在为劳动者创造更多更稳定的优质岗位,让就业市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市场的重要力量,济南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工作,通过专业优化、产教融合等举措,架起人才与产业之间的“连心桥”,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方面,“一把手”工程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驻济高校健全就业工作机制,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活动”五到位。“书记、校长访企拓岗”活动让高校负责人走进1598家企业,为毕业生牵线场“企业家进校园”活动搭建了就业对接平台;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为毕业生提供3.1万余条就业信息,多渠道助力毕业生找到心仪工作。
与此同时,专业优化让人才培养更“适销对路”,济南以教育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指导市属高校调整优化53个专业,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25个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取消28个传统过剩专业。全市职业院校61个专业大类、1015个专业点的布局,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产教融合锻造了“实战型”人才,济南牵头组建16个产教融合共同体、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开展14个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项目,每年培养600余名精操作、懂工艺、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66个校企共建产业学院、317个合作培养项目,让学生在“工学交替”中提升实践能力,每年有10万以上重点产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来。2024年,市属职业院校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32项奖项,展现了产教融合的育人成果。
就业,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报表,而是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是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勇气,是中年人养家糊口的担当。济南正在用一项项务实的政策、一次次贴心的服务、一个个创新的举措,让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托起百姓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石。在这座以泉水闻名的城市,就业的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每一个奋斗者的心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