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打破35岁门槛为消除职场年龄歧视开了好头
10月14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正式发布。按照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关政策要求,本次招录适当放宽了报考者的年龄条件,这一调整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具体来看,上述公告明确: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198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出生),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1981年10月以后出生)。与往年规定的35周岁和40周岁的年龄上限相比,两类人群的报考年龄限制均放宽了3岁。
在此之前,今年以来,多地已率先探索放宽公职类考试的年龄限制。例如,今年8月发布的《上海市2025年度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显示,报考年龄条件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四川眉山、遂宁在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中,也将年龄放宽到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此外,山东、新疆、贵州等地发布的事业单位招聘公告,更是将部分岗位年龄要求放宽到45周岁以下。
可以说,这些先行试点与国考年龄调整相呼应,为更多有志于投身公共部门的人才,尤其是具备较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成熟群体,铺就了新的职业通道。
回顾历史,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当时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将“年龄35岁以下”作为报考的基本条件之一,更多是为了筛选青年人才,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此后,2007年制定、2019年修订并施行的《公务员录用规定》,也延续了这一年龄限制。这一标准还逐渐被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部分民营企业借鉴和沿用,成为职场中普遍存在的年龄参照线岁门槛”不再仅是单纯的招录条款,反而演变为一道隐形壁垒。对于不少35岁以上的职场人而言,他们正值经验与能力日趋成熟的“黄金期”,却往往因有形的年龄红线与无形的招聘偏见,被迫提前遭遇“职业寒冬”。许多正值“当打之年”的人才,在职业转型或再就业时,因“超龄”而与心仪岗位失之交臂,不免令人惋惜。
2024年9月,中央层面首次出台“二十四条”就业重磅文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其中明确提到,要保障平等就业权利,“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此次国考年龄限制的放宽,正是对这一国家政策要求的具体落实与有力回应。
事实上,社会各界对打破“35岁门槛”的呼声由来已久,这背后也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一方面,35岁左右的人群本就是就业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支撑家庭经济运转、维系社会消费活力的关键,也是企业渴求的成熟人才来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人口结构迈向深度老龄化,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就业潜力,既能满足企业对经验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有助于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不同年龄段劳动力实现高效协同与优化配置。
国考作为全国关注度最高的招录之一,其政策调整具有极强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意义:不仅为地方公考、事业单位招聘等树立了“年龄包容”的标杆,更有望推动整个就业市场跳出“唯年龄论”的招聘惯性。从这个角度看,国考打破“35岁门槛”,无疑是开了个好头,也为消除职场年龄歧视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当然,这只是推动社会充分就业、实现就业公平的一小步,未来还需要更多完善的配套措施同步跟进。比如,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替代单一的年龄标尺;健全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机制,为不同年龄段劳动者提供能力提升、职业转型的支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吸取过往“35岁门槛”固化为职场潜规则的教训,避免政策调整后出现新的年龄壁垒。
说到底,公众真正期待的从来不是“年龄数字的微调”,而是“能力本位”的真正落地。期待无论体制内外,每一位职场人都能凭实力赢得机会,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说:就业公平,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