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新生态
黄河之水奔涌不息,润泽着濮阳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也承载着123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过去,大批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加入浩浩荡荡的“打工潮”;如今,濮阳县勇破困局,以促进“家门口”就业创业为突破口,打出“外出精准输转、本地多元吸纳、返乡长效带动”组合拳,全力构建起全链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数据见证着转变:濮阳县38.5万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其中8.7万人在县内就业;超5万名游子返乡创业,带动18.2万人实现稳定增收。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是“枝叶关情”的服务温度,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结出的丰硕成果。
“以前打工靠力气,现在有‘濮阳技工’认证,工资涨了30%!”在濮阳市海林特种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作的郭三建满脸喜悦。濮阳县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与沿海企业合作,采用“订单式培训 + 定向输送”模式,重点培养焊工等紧缺工种。2024年,开展技能培训3.75万人次,1.42万人成长为技能人才,3.6万人获得“濮阳技工”认证,92%学员成功持证上岗,“濮阳技工”成为就业“金招牌”。
找工作不用四处跑,手机上就能“逛”招聘会。2025年“春风行动”中,濮阳县推出“直播带岗 + 云端签约”创新模式,7场线余个岗位“云端”发布。线下“劳务直通车”与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合作,“点对点”精准输送1.1万人外出务工。跨省协作为务工人员提供岗前培训、维权等全周期服务,让大家安心在外打拼。
走进胡状镇后岗上村的天耕农业科技园区,可以看到1000余名村民在食用菌车间内熟练地进行分拣、包装作业。这家注册资本3000万元的企业,手握8项专利与8件注册商标,构建起集食用菌栽培、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320亩的循环农业园区内,四期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线省30余个地市。依托“企业 + 农户”联农带农模式,让村民实现“农忙下田、农闲进厂”,人均年增收3.7万元。如今,像天耕这样的“家门口就业示范点”,濮阳县已建成32个,累计吸纳3万余人就近就业,将产业发展动能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家门口收入”。
在占地5000平方米的劳力士零工市场,灵活就业者老李仅用30分钟就找到仓库管理员工作。这里创新推出的“即刻登记—匹配—跟踪—上岗”全流程服务,年均发布5200余个岗位,助力3000余名零工人员就业。针对困难群体,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帮扶库”,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目前,濮阳县零工市场服务网络已覆盖22个乡镇,形成“15分钟灵活就业圈”。
“从打工仔到企业老板,政府给了我创业的底气!”返乡创业者杨秋生创办的美施宝电器公司,已带动50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群众228人。濮阳县推出“人大代表贷”等金融产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4亿元,还建成8家返乡创业示范园和2个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场地减免、税收优惠等“一站式”服务。
在庆祖镇西辛庄村,河南庆祖汉城电子厂生产线热火朝天,这家返乡企业年产值6000万元,带动500余名村民就业。濮阳县通过“乡贤返乡创业联合会”整合资源,培育23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食用菌加工、汽车配件制造等特色产业链。2024年,全县新增返乡创业市场主体18491个,带动7.5万人就业,返乡创业正成为乡村振兴强劲“新引擎”。
从黄河滩区到产业园区,从零工市场到创业孵化基地,濮阳县构建的“外出有组织、本地有岗位、返乡有舞台”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正让越来越多农民在家门口端稳“就业碗”、点亮“创业灯”。记者 白国华 通讯员 韩群涛 王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